自助广告
立即入驻

Web3.0,毫无希望

资讯3年前 (2022)更新 大数据导航
350.6K 0 0

以下文章来源于技术领导力 ,作者Mr.K

导读:让马总失望了!

2018年,有一位马总在知乎上问了一个问题:
“未来十年哪些基础科学突破会影响互联网科技产业?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,会带来哪些改变?”
四年过去了,许多被给予厚望的新技术不断出现:区块链、NFT、元宇宙……
直到最近一年,席卷硅谷以及国内的Web3.0技术,一度被认为是真正具有颠覆性质的技术。
伴随Web3.0而来的是众说纷纭,一些人认为,Web 3.0是海市蜃楼,根本就毫无希望;一些人则认为,它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,革命性的技术创新。
不论哪种说法,现在要判定对错,都为时尚早。
Web3.0究竟是什么?为何引起如此大的争议?发展上面临哪些问题?普通人又有什么机会?
本文就来聊聊Web3.0,在讲之前,我们先梳理一下Web的迭代演进史。
  • Web1.0,我们都是吃瓜群众
随着互联网的出现,人们通过Web开始在页面上展示和制作各种信息、资讯图片等,这一时期诞生了谷歌、雅虎、搜狐、新浪等国内外知名的门户网站。他们通过展示息,吸引用户点击观看,并以此赢得广告,实现流量变现,这就是我们的 Web1.0阶段。
这个阶段有两大明显特点,即内容层面的“信息投喂”模式(给你展示啥,你就看啥),和用户层面的“吃瓜群众”模式(除了隔着屏幕围观,啥也干了)。这两点,归纳起来,就是Web1.0的“只读”性。
  • Web2.0,人人都有麦克风
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互联网,一些更生动活泼的形式慢慢出现,开始从 Web1.0 的“只读”跨越到 Web2.0 的“交互”。尤其是具有社交属性的各类平台的诞生,比如Facebook、Twitter 、博客、微博、QQ,更是重新定义了大众的上网体验,并更大范围的扩展了我们浏览、学习、搜索和交流的能力。
相较于Web1.0,这一类网站和应用的最大特点,就是赋予用户人手一支“麦克风”,允许用户自主生成内容,与他人交流,互联互通。“既能读又能写”,就成了 Web2.0最显著的特点。
  • Web3.0,革互联网巨头的命
Web2.0的问题在于,平台型企业成为中心化节点,垄断了“数据控制权”,借此垄断互联网经济。
对Web2.0时代的企业来说,“得‘数据权者’,得天下”,如国外的谷歌、facebook、亚马逊,国内的BAT、TMD等等,依靠“数据权”,迅速发展成为庞大经济体。
Web3.0提出了解决方案,网民不再免费提供数据给巨头、给巨头们白打工,而是通过参与共建网络获得收益。举例来说,在Web3.0之下,当你在使用社交软件提供个人隐私数据给平台,当平台利用你的数据进行个性化广告推送的时候,你也将获得一份收入。
当然,所有的这些,更多的还是基于大众对Web3.0带有某种滤镜色彩的想象,但现实中“素颜”的Web3.0到底会是什么样子,真有这么美好吗? 至少笔者目前还没这么乐观。
01 为什么Web3.0,举步维艰?
1. 目前Web3.0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健全
任何重大的技术变迁都离不开相关基础设施的支持,Web 3.0对Web 2.0的革迭代同样不例外。比如,Web 3.0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,但对一般的用户来讲,要搭建专属的区块链环境,还是很有挑战性的。
另外,基于对用户数据所有权的保护,需要依靠数据加密与区块链交互,这势必对浏览器客户端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。虽然从未来看,随着计算、存储技术以及硬件设施的不断升级,这一问题必然能够得到有效解决,但至少在目前来看,这还是非常现实的基础障碍。
2. 必将受到Web2.0时代巨头们的围剿
基于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、利益分配等各种问题的分歧,用户和Web2.0平台的矛盾越来越突显。国外Facebook声明狼藉,Google成为GDPR“提款机”,国内某巨头被指掏空年轻人,大平台被倒逼互联互通……
随着Web3.0以及区块链技术的推广和普及,现有的、被认为理所当然的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规则,都将受到巨大冲击。巨头平台对用户数据的垄断将被打破,商业模式上的优势也必然会被慢慢蚕食。
为了继续锁定旧有优势,Web2.0时代的巨头们,在自己准备好之前,必然会尽力阻止或拖延Web3.0时代的到来。他们在自我改良、积极布局的同时,通过各种方式对Web3.0进行围追堵截,也是不难想象的。
3. Web3.0世界里代币的合法化问题
目前,Web3.0还处于发展初期,强调去中心化及自带经济体系等特征,使得在当前环境下暴露出诸多风险隐患,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法律的真空地带。
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区块链持相对开放态度,数字藏品等持相对谨慎态度,但对代币、匿名机制等明令禁止。
相信随着Web3.0不断成熟和发展,相关部门会与时俱进,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。但立法是大事,对那些目前尚看不太清的部分,让子弹再飞一会儿,多看少动,谋定后动,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
4. 用户还没有理解和接受Web3.0
2022 年3月,领英对哈佛商业评论(HBR) 读者进行了一项随机调查,近 70% 的人表示他们不知道Web3.0一词的含义。其“群众基础”之差,可见一斑。
这也怪不得用户,Web3.0的创新涵盖区块链、加密货币、去中心化金融(DeFi)、非同质化代币(NFT)和分布式自治组织(DAO),每一个都是既专业又拗口的新鲜词,要真正弄明白其内在含义,自然就更难了。
此外,对Web3.0 某些方面的理解,也确实超出了大众的固有认知。比如,用户有时不需要信任资产、活动、项目背后的个人或机构,而是只需要信任代码本身就可以。
就像某一组织筹划募捐活动,在Web3.0中只要通过智能合约就可完成,该合约会自动将收到的所有资金转移给相关慈善机构;这意味着即使活动组织者完全匿名,捐助者也可以相信他们的资金会得到妥善使用。
总之,完全理解、接受关于Web3.0的各种存在和认知,还是需要较长的培育过程的。
5. “中国用户例外”现象
5月27日凌晨,STEPN还在其官方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则《关于清退中国大陆账户的公告》。在公告中,STEPN方提到,鼓励中国大陆用户自行决策处理应用内的资产,并强调平台从未在中国大陆开展过业务也并未提供下载通道。
这一事件背后的本质,实际是“数据合规”的深层次问题,GPS数据隐私信息是国家级安全问题,谷歌、滴滴之前都为此调整业务。不管如何解读,类似的合规隐患,都会是Web3当前发展的重大制约。
02 Web3.0的出路在哪里?
1. 加速基础设施建设
Web 3.0的发展,需要进一步完善去中心化的各种基础设施。和传统的基础设施相比,这种基础设施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,或是少数几个巨头来承担,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,来共同完成。
比如,利用区块链技术,将中心化云服务商的功能,进一步去中心化。这就需要依托区块链技术,有效配置分散在不同用户手中的存储空间,用于服务数据的存储,从而解决区块链网络存储难的问题。
另外,发展基础设施的同时,还要考虑“冷热不均”的问题,避免出现有些基础设施投入过剩,另一些又严重不足的现象。长远来看,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引导政策,对全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协调,确保相关设施的供给更精准、更有效。
2. 解决“去巨头”的问题,拉巨头入伙
去巨头化,Web 3.0是不可回避的问题。
一方面,如果Web 3.0时代的基础设施依然由Web 2.0时代的大型平台企业(微软、谷歌、亚马逊等)所把持,那么Web 3.0最初的“去中心化”构想就很难真正从根本上实现。
另一方面,离开巨头们资金、人员的参与,似乎又不利于Web 3.0的快速发展和壮大。这个“悖论”该怎么解套,是一个难题。有没有一种机制,让大家都参与进来,但又能明确巨头和用户的权力边界、利益边界,且能不违背Web 3.0去中心化、安全、公平、确权的初衷,将考验很多人的智慧。
3. 解决代币合法化的问题
Web 3.0带来的各种变革,会对现有的法律和监管体系带来重大的挑战。Web 3.0会促使互联网及与其相关的行业产生重大变革,催生很多新的组织形态、行业形态和商业模式。同时也会暴露很多问题。
例如,比特币、以太坊等加密数字货币在法律上如何定位?NFT所规定的权属与法律上的产权体系应该如何协调?DAO在法律上应该如何定位,应该履行哪些权利和义务?如何应对P2E等新商业模式掩盖之下的赌博、洗钱等非法行为?所有的这些问题,对立法者和相关部门来说,都是很大的考验和挑战。
另一方面,立法对新生事物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一定要看准问题,对症下药。尽量避免在没有认清问题的情况下,好心办坏事,盲目立法,反倒阻碍了Web 3.0的健康发展。
4. 用户的宣传普及
用户的参与,人群的涌入,是新兴事物开始壮大,逐步繁荣的标志。很明显,Web3.0离这一荣景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据统计,2021 年,从事 Web3.0 代码工作的活跃开发人员的数量,大约为 18,000 人,而在2021年之前,相关人数更是只有这个数字的一半。由此可见,关于Web3.0普及和推广,还要多下工夫,还有很多事要做。
03 普通人有什么机会?
1. 参与Web3基础设施建设
看到上面的数字了吗,2021年Web3.0的相关开发人员才只有18000人,但增速还是很快的。也就是说,这个领域还需要大量的参与者。不少阿里、腾讯、字节等大厂的人,要么已经都跳到这个充满现象力的赛道上来,要么在正在抓紧学习和研究,生怕将来错过机会或落了伍。
据说腾讯内部员工自建的关于Web3.0的学习群,人满为患,一票难求。如果你刚好有能和Web3适配的技术和能力,速度参与到Web3.0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来,可能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前瞻性选择。
2. 参与到Web3.0里,成为自由职业者
Web3.0的出现,为普通人和创业者都提供了新的机会,让普通人在互联网上的足迹,也有汇聚起来形成价值的可能。
比如Web3.0中的NFT赛道。当你写的一篇文章,一条微博、一本网络小说被铸造成NFT后,它们就成为了一种资产,而不会再像以前那样,不知道它价格或价值。你发布的每个作品都相当于一个商品,只要有人觉得有价值,它就可以竞价买卖。它们会像车子、房子一样,拥有自己的价值和价格,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产生的数据进行展示、交易和盈利。
另外,Web3.0对普通人创业也非常友好, 以前人们为做某件事,需要成立一家公司,而通过Web3.0只需要成立一个DAO(去中心化自治组织)就够了,分分钟可以搞定。以前因为缺乏信任不能攒团队,在Web3.0却可以让每个人轻松找到有共识的陌生人一起解决问题。
3. 避免成为韭菜
凡是都有两面性,尤其是新兴事物,进场的人鱼龙混杂,有人大谈理想,有人挥舞镰刀。避免成为一知半解的韭菜,仍然是非常重要的问题。
推特创始人杰克·多西, 2006年第一条推文被制作成NFT后,曾被卖到290万美元的天价,但后来该推文NFT的报价回落至280美元,跌了一万多倍。
价格虚高、水分很大,是大多数新兴事物刚刚面世时,都会出现的伴生现象,随着事物的成熟,自然而然会出现理性的校正回归。但无不怎么说,都要注意,千万不要“未蒙其利,先受其害”。
4. Web3.0还处在 “技术萌芽期
Web3.0还要经历10年以上才进入“生产成熟期”,普通人要把握入局的时间点。
未来已来,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,Web3.0已然影影绰绰登场了,虽然总体上看,目前还只是“技术萌芽期”。根据Web2.0迭代Web1.0的经验来看,Web3.0进入生产成熟期,至少应该还要10以上的时间。
但充满激情的冒险家、理想主义者们,早己置身其中,引潮流之先。镰刀手们也已经磨刀霍霍,甚至开始小试镰刀。
我们普通人在能自我保护的前提下,也要抓住好的时点和机遇,尝试进场布局。Web3.0能不能Make Internet Great Again (让互联网再次伟大),我们不但要成为时代的见证者,也要争取成为变化的受益者。
© 版权声明

相关文章

暂无评论

暂无评论...